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政治: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政治与外交
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意义: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主要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③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2)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主要内容(措施)
①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2)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内容
①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