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好好说说。这不仅仅是情绪管理的问题。这背后还释放着另外一个信号——就是很多孩子不敢表达,不会商量,只能靠发脾气。当我们要求孩子“先表达、好商量、调整脾气”时,自己是不是做得足够好?那些“会表达、好商量”的孩子背后,站着什么样的父母?一两岁的孩子,的确有可能不会表达,他们还无法将自己的需求描述清楚。但是到了幼儿园,大部分的孩子都有了正常的表达能力。能跟老师或者爸妈说清楚自己的需求,还能将发生的事情描述出来。但是有很多的孩子,一遇到事,就是不说,也不跟人商量,然后就生气。那就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敢跟你表达,不会商量。这种情形经常出现在父母包办,牢牢控制孩子的家庭。有一位妈妈说,平时自己是愿意跟孩子商量的。但是一旦时间紧张,就没耐心跟孩子讲道理了,就想着催儿子快点,听我的,赶紧去。有时他还想做自己的事,或者看书,或者玩玩具。但是觉得他是在故意拖拉,影响了睡觉、影响了写作业。就会说:“快点去!快点去!”幸好她在很多地方还是愿意跟孩子商量,让他有自己做主的机会。所以还不至于变成一个包办的父母。的确,我们平时这些不注意的地方,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压力和心理反应。哪一天,需要跟父母商量或者表达的时候,孩子内心就会犹豫:“我能跟父母商量吗?他们不是说听他们的安排就行。”但是他们又不愿意按照你说的来。商量无门,只能掉眼泪,心里又急又气。看到这样的情形,还有父母不会反省,还一番指责,说孩子不懂事。是你不懂孩子,没有让孩子有表达和商量的机会和通道。孩子在小的时候,可能还能按照父母的指示行事,看上去是又听话又乖。可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眼睛,他们很有可能会变一个样。所以,真的要让孩子能做到“先表达、好商量、学会调整脾气”。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能听到孩子的话,愿意跟孩子商量。然后再告诉孩子怎么认识情绪,再控制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努力地提醒自己,多听到孩子的话,看看他内心的想法。不要草草地给孩子打上爱哭的标签,然后就不管不问了。比如学习方面的安排,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下,听听他们自己的想法,也许安排的更合理有效。还有孩子有时想要一些东西,也可以商量,而不要一下子拒绝。小小鱼跟我去门口商店买东西时,就站在玻璃橱窗外边一动不动。我知道他是想要买玩具,可是又不跟我说。我当时心里有点郁闷,因为我一直鼓励他有需求跟我讲,我们可以商量。他应该是觉得自己家里积木够多了,我不会买吧。反正回家的路上也不爽,耸搭着脑袋。我就在回去的路上批评了他,说想要什么跟我说,不要这个样子,一急眼就哭了起来。“我们家的积木太多了,占了太多的空间,是不是。”(我想这句话应该就是他没跟我商量的原因,因为我经常说。)“但是你可以跟爸爸说,我们可以商量一下。总比闷在心里要好,是不是。”“可以啊!这个暑假你还没出去逛,买一个也可以,你觉得要多少钱?”下午自己就在储钱罐里掏了50元,顶着大太阳出去买了。孩子的快乐其实就这么简单。几块钱的积木,一个冰淇淋,就能开心一整天。可我们却总是因为一些缘故,拒绝跟孩子商量,强硬地拒绝孩子。父母能不能保持着这种愿意倾听、愿意商量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否则你拿出那毋容置疑的态度一压,还有什么好商量的呢。所以,那些“会表达、好商量”的孩子背后,常常站着“会沟通、能商量”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