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很苦恼,因为孩子突然不喜欢幼儿园了,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
在朋友的追问下,才知道,原来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吃饭的时候打闹了,但是老师批评了朋友的孩子,说他太吵闹,忘记了餐桌礼仪,却没有批评另一个孩子。
孩子觉得老师“偏向”,这是明显的不喜欢自己。
朋友也觉得老师或许真的不喜欢他。
但如果去和老师讨论,怕老师觉得自己的大题小做,可是不理会吧,又觉得像根刺一样,怕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很纠结。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往往很少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家孩子最好,觉得所有的人都应该喜欢他。
当有人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出不喜的时候,总是在心底疑惑:
我的孩子这么好这么可爱,为什么还会有人不喜欢他呢。
这是藏在很多父母心底的疑惑。
其实疑惑背后,隐藏的是家长的焦虑:
万一有人不喜欢我的孩子怎么办,
万一有人嘲笑我的孩子他能承受住吗?
如果老师不喜欢孩子,会不会导致孩子厌学,会不会产生心理问题?
然而,来自外界的差评是伴随孩子一生的,甚至在孩子还未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你的孩子股骨长的短,出生以后肯定小。
你的孩子英语不行,你小时候没打好基础吧!
25了还没结婚,哪里有问题吧?”
“完美小孩”本来就不存在,再说,即使存在完美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喜欢他。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差评,就成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课。
2
积极引导,裂痕会变成装饰
王菲和李亚鹏的女儿李嫣刚出生的时候,因为患有先天性唇裂引发了很大的争论,现实中和网络上各种差评和嘲笑排山倒海而来。
很多人觉得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肯定要满是流言蜚语,注定要一生活在自卑之中了。
但实际上呢,她坚持画画,尝试走秀,义卖做公益,完全不受自己唇裂的影响,这一切都得益于父母科学的教育方式。
在李嫣的成长过程中,王菲不断鼓励女儿:你很美、很漂亮,和其他孩子没有任何区别,你真的很棒。
父亲李亚鹏则不断告诉女儿李嫣:虽然上帝给了你伤痕,但我要让这道伤痕成为你的荣耀。
在父母的鼓励下,李嫣不仅克服了身体上的缺陷,还成长为一个自信漂亮的姑娘。
陶虹和徐峥的女儿徐小宝因为和王俊凯搭档出演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最后一课》而被人们关注,这是徐小宝的荧幕首秀,但是大家关注的不是她的演技,而是长相。
诸如“长成这样也配和王俊凯搭戏?
爹妈都还行,怎么女儿就这副鬼样,所以这是正正得负?”
甚至有人说她是 “最丑星二代”的标签。
其实这并不是徐小宝第一次被说丑,陶虹在参加综艺节目《女人30+》中爆料,徐小宝小时候在学校被同学说长得丑,听到这话不免伤心,徐小宝跑回家大哭。
陶虹得知此事后问女儿徐小宝,她是否认为自己长得丑。在徐小宝眼中,她觉得自己不丑,是个漂亮的女孩。
但陶虹这个当妈的人直接告诉徐小宝她长得不丑,但是也不漂亮,对女儿外貌的评价表现地很淡然。
陶虹又补充说,徐小宝长得独一无二,有这世界上无法复制的外貌,徐小宝听了妈妈的安慰之后破涕为笑。
因为妈妈引导女儿正确地评价自己,徐小宝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长相,不受网络差评的影响!
3
别让差评成为孩子的负面标签
我小的时候,因为开口唱歌,被堂哥堂姐嘲笑难听,这件事成为我心中的一个阴影,造成我一直不敢在众人面前开口唱歌。
一些差评可能小到不能再小,但是孩子的心细腻敏感,加上对成人的信任,这些“小事”上的差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轨迹,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科学引导,差评的阴影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在《怎么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孩子因为跳绳不好,被老师说:你协调性很不好。
这句话深深伤害了孩子,孩子一直闷闷不乐,对跳绳这件事更没有信心了,更别提加强练习了,而且还觉得老师不喜欢他。
面对这种事情,有的父母可能会很气愤,会说老师说话不对,觉得老师不照顾孩子情绪,甚至和孩子一起讨厌老师。
还有一些对孩子较为严厉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很失望,一边和老师一样,说着孩子不如别人等伤人的话语,一边强制流泪的孩子去练习跳绳,直到让老师满意为止。
但是文中的妈妈怎么做的呢?
她既没有去评价孩子跳绳怎么样,也没有去判断老师说的对与错。
她只是很温和地跟孩子一起回忆,回忆孩子成长中表现出的协调性很好的时刻。
“我不这样认为,记得你三岁的时候,我被锁在屋外,你从卧室的窗户翻进去,从梳妆台上跳下去,然后打开门让我进去。
我还记得你四岁半的时候,你是咱们这附近第一个不用辅助轮,学会骑自行车的。
我想,你们老师也从没见过你倒立的样子。”
孩子是什么反应呢,她立刻倒立起来,对自己的协调性也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回忆,孩子不仅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关注和爱,也意识到自己有那么多协调性很好的时刻,还给妈妈提供了帮助,相信她会主动去练习跳绳证明自己的协调性很好,而不是纠结老师是不是喜欢自己。
4
帮助孩子应对差评、树立信心
关注事情本身而不是别人的态度。
不过多地去解释,别人是不是喜欢你,而是去谈引发这件事的事情本身,让孩子的关注回到事情本身。
很简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过多地讨论别人的态度,本身就是在强化,引导孩子去关注老师的态度。
过多地解读别人的评价和态度,只会让孩子对别人的态度更加敏感。
给孩子一个坚强的内核。
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孩子永远的后盾,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爱他,都赏识他,不管他做什么,都可以回来找爸爸妈妈寻求帮助。
形成正确的评价方式。
过多的关注别人的评价和喜好,其实就是在培养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让孩子养成过于关注别人态度的自我评价方式,孩子容易失去自我,喜或忧都容易受别人牵制。
是不是不让孩子去因为别人的感觉影响自己,我们就可以不让孩子努力,当然不是,只是,让孩子更能够关注自己的感受。
比如他考试成绩好了,就问他是不是很为自己感到骄傲。
如果他打扰别人,没人理他,就可以问问他是不是感觉很孤单,让孩子学会科学的自我评价方式。
培养孩子的钝感力。
钝感力是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难遭遇的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过于敏感,情绪就会更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保持一定的钝感力,对周边的事物钝感一点,不要什么事都往心里去,我们便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挫折和伤痛,更能抵御世间的疾风暴雨。
我们当然不希望像温室里养育花朵一样,帮孩子抵御一切风雨,但更不希望孩子因为一句差评产生心理阴影,所以帮助孩子更从容面对别人的差评,是一堂人生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