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做法,我们会请孩子对他人进行“换位思考”。然而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连大人都不见得愿意站在他人立场思考事情了,又如何要求孩子放下个人情绪,去同理他人呢?
同理心,是现今社会愈来愈被重视的能力。或许是我们感受到,现在孩子普遍欠缺同理他人的习惯,抑或是,我们相信同理心会是孩子行为偏差的解方。若能提早关注于此,孩子就能因为同理他人感受,对事件有较全面的思考层面,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有趣的是,我们都觉得同理心很重要,但要如何教孩子同理心?同理心要如何运作?这方面的教学策略倒是十分欠缺。
一般的做法,我们会请孩子对他人进行“换位思考”。然而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连大人都不见得愿意站在他人立场思考事情了,又如何要求孩子放下个人情绪,去同理他人呢?
为此,我翻阅市面上各类书籍及学术研究文献,各家学派并无统一的界定与理论架构。然而,这些理论共同指出,同理心不只是简单的换位思考,而是必须从多面向着手:同理他人的情绪、同理他人的认知、同理他人的需求。再回到班上,面对孩子们每天层出不穷的状况时,我发现以往不容易解决的纷争、较为固着的生活习惯,或是孩子在事件爆发时高张的情绪,都能在同理心的脉络里,变得较为松动而有更多可能性,甚至有时会有出乎意料的发展。
启动同理心五步骤我尝试在班上融入同理心策略,多年下来,倒也摸索出一套适用于班级经营的同理心模式:
1.觉察自身情绪在情绪的当下,孩子往往难以跳脱自身的思维惯性。让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说一说自己此刻的情绪由来,慢慢让掌管理性的前额叶开始运作。孩子觉得情绪被好好接纳、同理了,才不会过于武装自己,进而愿意开始同理他人。
2.同理他人情绪观察他人的情绪,说一说他人正处于何种情绪之中。情绪是外显的表征,从情绪话题切入,孩子比较容易观察并说出他人的反应,并与他人的情绪同步。
3.同理他人认知“同理心”和“同情心”最大的差异,在于同理心不只是同情他人,而是要深入他人头脑,去思考此时他在想什么。例如:当孩子看到街上的游民时,他往往会觉得“他很可怜”。当我们进一步追问“他在想什么”时,孩子可能会说出“他现在觉得很冷、很饿,希望有饭吃”的想法。这就是从同理他人的情绪,再进一步扩大到同理他人的认知。
4.同理他人需求因此,若我们再继续追问“那他现在需要什么”时,孩子可能会归纳出“他希望路人不要用鄙夷的眼神看他”以及“他希望经过的好心人能带给他一些吃的”…… 这类的思考结论。
5.化为具体行动我们最终希望孩子能在同理他人的历程中,形成改变的行动力。因此,让孩子在同理他人需求后,化为可落实的具体行动是必须的。在前面所举的游民话题中,孩子若能起而行给予一些帮助,例如资助零钱、饮用水、保暖衣物等,孩子的心性就会更加柔软与善良。
孩子在家中面对手足的纷争、与父母的争辩亦是如此,若能带着孩子走完同理心策略:同理他人情绪、认知、需求,并以他人立场做出具体行动,很多冲突将立即得到抒解与调整,彼此的关系也能更为圆满。